我要月捐 回顶部

梁晓燕:教育公益者的使命

10279浏览    2018-01-20发布


弘慧慧话2018·新春答谢
会演讲



5a65867b55696.jpg

梁晓燕老师

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执行理事


教育公益者的使命


我刚刚听完张帆先生的分享,第一个感觉就是我一定要来参加这个活动。前面在介绍我们的时候提到,我们是所谓“公益的领袖”,我特别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其实公益界没有领袖。公益界有的是什么?公益界有的就是一批批的探索者!这一批批的探索者,在他们探索的道路上,自然而然就成了领路人。但是,后面会有更多的探索者。会超过这些领路人,他们就是下一批的领路人。我觉得这才是公益最好的生态。


我们今天看弘慧,我们会看到他们这十年的探索路径,其实我也是第一次听弘慧的分享,前面没有听到过,如果我早知道,我会邀请张帆先生在我们公益组织双年会上来分享你们的十年经历。而且,我觉得真正有价值的是:做公益,一开始我们是从好心、良善,这样一种本能的善良之心出发。但是在走的这每一步之中,都渗透着我们的进取,我们的感触。这些感触触发我们思考,这些思考触发我们去看周边所有的人,那些同行者他们在干什么,通过观察同行者在干什么,我们又去学习,学习再引导我们进一步回观我们做的事情。我们是真正在帮助我们想帮助的人吗?我们想帮助的人真正在按照我们期待的目标在往前走吗?其实我要说,有很多的公益形态,虽然他们怀着很良好的初心,但是,他们未必真正达到了自己的目标。某种程度上说,还有一些公益项目本意很好,但是到了最后,对孩子们造成的伤害却并不小。这个是我们公益,尤其是教育公益的同仁们,经常在反思:我们到底在干什么?从我个人来说,这种思考可能还会更早一点。我投身于教育公益,应该是从2002年开始,一直走到今天。我也在一个公益基金会,同时也在关注整个教育公益行业的发展。我在想,我们很多时候,教育公益的早期目标是上得起学,所以我们捐钱捐物,让孩子们有饭吃有衣穿。但是,我们这是围绕着教育的周边问题,它本质上不是教育问题。好!那我们进入到了教育问题当中。我们有一个说法,叫做上好课,什么意思?是说孩子们进学校干嘛?进学校就是去上课,什么时候上好课了就是好事儿。我们要升学,我们要往上走,我们要走出大山,就是这样的。


教育公益第二阶段是进学校以后怎么办。我们要让他们上好课,最后我们又发现,我们这样的一个以竞争和淘汰为特色的教育体制,但是在我们现阶段体制下,我们还不可能,甚至以后永远也不可能,满足所有的教育对象的需求。那么,在一个以竞争淘汰为特征的体制里,大量的孩子必然会被毫不留情地淘汰下去。这个淘汰的过程还不是本质问题,最本质问题是,他们的生命才刚刚开始生长,在他们生长的过程当中,不断地遭遇否定、挫折、淘汰甚至是鞭笞,在生命刚刚生长的时候,疾风暴雨就骤然而至,这样的幼苗,大家可以想,它成活的几率有多高,它成活的几率有多高?因此,我们反过头来再想,当我们用很多的努力,用很多的钱把我们的孩子们尽可能送进学校的时候,学校这样的教育就是我们要追求的东西吗?。这个时候我们的教育同仁们,那么本质上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希望帮助的是人,还是考试,还是比例,还是数字?不光是帆总今天的反思,其实这几年以来,每一批教育公益组织,大家都在做这种反思。我们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想法:我们可以说,我们今天的教育是致力于让更多人的上得起学,上得好学,并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对于培育一个真正有学习力的学生,我们今天的教育体制有巨大的缺陷。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教育公益的同仁们,我们是等、抱怨、还是批评,当然,这些也需要。可是,最最重要的是从我们的实际出发,从我们眼前可做的事情出发,我们如何去触发、呵护、激励孩子们从生命中生长出来的学习力,学习力就是未来世界中最强有力的竞争力。那么这份竞争力,说实在的,不是一次一次地在被外界评判当中被动地接受,而是你在面对的那些困难、问题(时),你内心不断滋长出来的。我们想,我可以,我能克服,我要想前进,那这个东西怎么能够来?我感觉,我们现在特别特别大的问题,包括我们资助的大量的贫困孩子,即使考进了大学,即使考进了好大学,我们会发现内在的学习动力远远不够。然后我们又再说,我们的教育要面向未来,未来这个社会在急剧的变化,未来的教育会是什么样的,我们也不知道。未来的社会是怎样的,我们更不清楚。我们都知道,“变”是最重要的一个元素。那么我们孩子们的应变,他到底应变的时候,他内在的到底有强大。


一个礼拜以前,我们刚刚开完我们教育公益组织的双年会。我们两年开一次,在这个会上,我们有几十家公益组织,在介绍各自在做什么,各自是怎么思考的,我们为什么这样做,我们会发现,其实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公益组织,大家都把自己工作的落点落到了如何去触发孩子们的学习,触发他们的学习力,而不是,当我们一进学校,我们就立刻面对着,非常标准化的,完全没有个性色彩的,完全对学生使用非常剧烈的压力的,直接面对考试制,直接面对不断地挫折和淘汰。既然我们又有大量的工作在教育公益系统里做,如何跟学校开始慢慢形成这样一些共识,落到什么样的课程?落到什么样的教学时间里?谁来做这样的教学?未来这样的教学如何评价?还有,孩子们星星点点的学习最后慢慢如何形成一个相对有效的整体?这个部分,我相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短时间,我们也不可能看到一个非常成型的东西。但是我想,就好像我们今天面对的这个世界,它并不是一个齐头并进,突然到了一个阶段就形成了新世界。新世界从哪儿来,一样,新世界就在我们今天的每一天中间,在慢慢地生长。那我也知道,教育的未来相对来说更加符合儿童个性,更加符合人性的好的教育,也在我们今天的每一个具体的尝试当中慢慢在生长。而我现在可以这么说,就这三四年以来,这样的生长可以说已经开始呈现小小的蓬勃之势。我不能够很夸张地说,多么的有成就!但是,身处教育公益领域的同仁们,我们大家都有这个感觉——要做帮助孩子面向未来的教育。我也在想,对于我们教育公益同仁来说,我们自己的学习和所处的教育领域的更新,还有对新的教育工具的熟悉、使用。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教育一定在课堂里面吗?教育只在学校中发生吗?教育的场域会有多大的变化和什么样的人会在教育中起作用,只是老师吗?老师是什么角色的老师?


第三,我们都在谈,互联网可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的作用。但是,要互联网发挥作用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教学组织方式的改变。我们说,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学习的这个过程是十分艰难的。互联网并不必然的引来教育变革,它需要很多条件的配合,这些条件是什么,都是需要慢慢探索的。现在在教育公益系统里面,也已经有一批非常有创新力的学校也在进行探索。那么,我就要特别讲一下,我在2014年去参加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其中讲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推动教育创新的六种力量。而在教育创新的六种力量里面,第一种就是学校的校长。这也就是说,在其他国家里面,学校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办学组织,也就是说,作为办学主体的校长,这在中国不一样,因为我们的校长不是完全的办学主体,我们的教学行政部门在办学问题上是有很强的主导性的。第二就是教育研究者,教育研究者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和教育科学相关的科学家,包括心理学家、脑科学家、行为学家,就是研究各种学习行为发生的机制的科学家。第三,讲到了企业家,企业家是推动教育创新的非常有力地群体,他们把教育的理念工具化。第四,就是教育公益组织,教育公益组织是推动教育创新的非常有力的力量。第五是什么?非常有趣,第五个就是地方性教育主管部门,是什么意思呢?大部分创新都是在体制边缘发生的,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创新并不是它最主要的任务,创新的边缘、最活跃的那一部分是由少数人完成的,然后慢慢地传递到教育主管部门,然后由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大规模的推广。第六就是家长。因此,全球性的教育变革其实跟中国的教育变革处在一个差不多的地位,差别并不是很大。其实,全球性的教育变革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在未来社会需求的激励下,全球性的教育变革正在进行。那么,教育公益组织,作为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在面对着那些贫困、资源匮乏、学习条件很差的孩子们,如何用教育创新的思路,去帮助他们,让他们在教育变革当中成为受益者,而不是既有教育模式的受益者。事实证明,我们面对的那些孩子们很难成为现行的教育模式受益者,甚至几乎不可能成为受益者,他们通过这条路走不出去。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案例,我们在关注那些差的孩子,条件差,基础差,但是,他们是不是真的就天赋差呢?他们是不是本来就不可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成绩呢?不一定!因此,针对这样的孩子们,如何运用我们更有创造力的教育手法,让这群孩子通过教育获得学习力的提升,获得未来更好的发展可能。那这个“更好的发展可能”是否就意味着上好的大学,有高大上的工作,也不一定!说句实在话,现在的工作都在发生很多变化,十年以后,有哪些工作还在,哪些工作没有了,有哪些新的需求出来了,我们都不知道。在新出现的工作里面,会不会有这样的孩子,通过这样的学习,他们不见得没有竞争力。


这些问题,我都希望我们钟情教育公益、支持教育公益、投身教育公益的同仁们,都有更多更宽阔的眼界,对未来的思考和对我们自己行为的警醒以及对我们去做更多创新工作的激励。今天,我看到弘慧这样的深思,以及精到的表达,表明这个问题在脑子里不是一天两天了,是很长时间的提炼。教育公益机构要和弘慧在一起,未来的十年我们要继续在教育变革和教育创新的路上,更多地去探索去开拓,用我们的行为给我们受助的孩子带来不一样的未来。


 

↓↓↓扫描二维码,成为弘慧月捐项目捐赠人,每月一点点,积少成多,点燃乡村教育希望之灯~

微信图片_2018012214405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