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月捐 回顶部

种完麦子就往南走 | 弘慧大学生用镜头定格他们“诗和远方”的幸福,镜观岁月

565浏览    2025-04-01发布

弘慧大学生用镜头定格他们“诗和远方”的幸福,镜观岁月

种完麦子,我就往南走,去西双版纳,过个冬天。在无数爱心网友的接力护送下麦子阿姨已圆满结束西双版纳之旅六十岁的她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十六岁更多无法被关注和实现的诗和远方也会在夜里悄悄生根发芽直到有一天被镜观岁月热心的志愿者用自己所能尽力去定格幸福的刹那

由于一场大冰直播连麦,一位来自农村的阿姨开启了从河南到南方的出行。“麦子阿姨”在花甲之年追上了心心念念的诗和远方,她一路向南的故事也影响着无数人。大冰曾在对“护航员”的嘱咐中写到:她是新科技文明突飞猛进的当下,我们那些曾出身乡野及依旧无名在乡野的父辈们的缩影;她是平行世界里被亏欠的、被辜负的、被无视着的、终生隐忍却又血尚温热的,我们的姨姨、姑姑,甚至母亲。窃以为,所谓人文关怀,当守道心,不离以已推人--没有什么事是比“让母亲高兴”更有价值的了,不论她是谁的母亲。列此番阵仗,貌似温暖一人,实则是去体恤一群人,个中包括你我的父辈,我们的父母家人。

在湖南的湘西,大山深处也有着无数的“稻谷叔叔阿姨”、“稻谷爷爷奶奶”,他们日复一日看着稻谷青了又黄,一茬又一茬的谷穗收割了无数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背后是呛人的炊烟和反复的柴米油盐。在还没来得及有“诗和远方”的梦想时,祖辈、父辈他们就背负了生活的重担。即使是现在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你去到那稻田时,春夏季依然能看到他们走在田埂上一圈圈确认稻田的水位,弯着腰拾掇青涩的田杆;秋季在轰隆隆的收割机背后,除了飞扬的谷碎和草屑,还有一道道疲累的长影,是他们来不及多想下意识的弯腰捡拾,只希望不漏掉一颗谷穗……

偶尔他们抬头擦汗看着刺眼的太阳,也许会想到湛蓝的大海,也许会想到电视剧里那金太阳升起的天安门、还有反复出现在剧情里的长城到底有多长。刹那时冒出来想离开的念头,他们或许走得最远的地方是市级城里儿子的家、孙子孙女的家,看到过最繁华的夜是因为去省会城市看病,念头不断发散着也想要走得更远些,哪怕是和电视剧里的场景拍个合照也好,但,因劳作病痛缠身的腿脚和停不下来的收割机声把他们拉回了现实。曾经的日日夜夜耕作,那些阳光下飞扬的乡土粮食碎屑,也是他们被碾碎的无法言说的遗憾。

67ebf7bd294d0.jpg

他们的遗憾被看见被关注,正如“守道心,已推人”也道破了近期弘慧大学生公益行动的真谛。每一个公益行动的背后都是以己推人的同理心在驱动着热血的心。当城市青年追逐元宇宙、人工智能时,很高兴我们的弘慧大学生“镜观岁月”团队,用最原始的方式——一块背景布、一次倾听、一张照片,完成了一次文明的返璞归真,为一些困于乡野的爷爷奶奶们拍下了珍贵的影像,更做到了一次公益的“传承反哺”,他们眼中看到的不仅是眼前的老人,更是千千万万像自己父母一样在乡野终老的普通人。他们从“受助者”转化为“施助者”的过程,以公益行动回馈乡土、反哺社会,其行为不仅是对物质帮助的“报恩”,更是对善意与精神力量的传承。

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梦想的实现;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珍贵的记忆;每一份关爱,都是一次温暖的传递。“这不仅仅是一张照片,这是孩子们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在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经济的拮据和交通的不便,像两座大山,压得许多空巢老人只能把“诗和远方”深深地埋在心底,但这次有人帮助他们把“诗和远方”搬来了乡镇街头。

67ebf67b12ba3.jpg

2025122日清晨(镜观岁月项目落地的第一天),湘西的薄雾还未散尽,利福塔镇的路上已响起年轻而急切的脚步声。由弘慧学子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第一批“镜观岁月”公益项目团队,带着天安门、长城背景布,来到桑植县利福塔镇、沙塔坪乡等乡镇,为当地老人拍摄“圆梦”合影,定格他们幸福的瞬间。

活动开始前,弘慧学子和乡镇志愿者早早来到各乡镇人流量最大的市集,精心布置拍摄现场。“免费拍照”开始并不那么顺利,老人们戒备心防卫着,虽然很艰难但也欣慰他们的防诈骗意识非常强。人永远会被真诚所打动,这对满怀一腔热血和真情的志愿者并不是难事。当一位位老人在志愿者的引导下,站在背景布前,脸上洋溢着期待与兴奋。志愿者们一边耐心地调整老人的姿势,一边与他们亲切地聊天,让老人们逐渐放松下来,打开了话匣子。他们热络地向弘慧学子诉说着埋藏已久的心里话,每一位老人在拿到自己的照片后,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67ebf80c310b3.png

“没想到一把年纪了,还能有一张和天安门的合照。我一直想去北京看看毛主席,但腿脚不方便,平时在家里也没人讲话。这群娃娃不嫌弃我,听我讲了好久,我心里开心得很!”一位78岁的老爷爷感慨地说道。

另一位82岁的老奶奶也激动地说:“我年轻时就梦想着去北京看看长城,今天看到背景里的长城,就像我真的去过一样。谢谢这些孩子们,让我圆了这个梦。”

这些质朴的话语,道出了老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动。一张张照片,不仅定格了他们幸福的瞬间,更成为了他们心中最珍贵的礼物。除了照片之外,一次次的倾听,一次次情感共鸣,还有活动中收获的微笑、小零食和拥抱感谢,让公益不再是“局外人”的俯身关怀,而是“自己人”的并肩同行。他们用陪伴与倾听,将曾经被社会温柔以待的体验,转化为对老人精神世界的细腻体察,这种“懂得”让公益行动超越形式,直抵人心。

镜头记录着老人布满皱纹的笑脸,也同样记录了农耕文明剪影。活动的当天,有15名志愿者参与到该活动中,共服务157位老人,录制了34个视频素材。活动还在细沙坪乡、沙塔坪乡以及鼎城区等地顺利进行。作为新时代年轻人,他们用创意与行动证明:公益并非遥不可及,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善意的“中间宿主”,他们带着城市的科技回到乡村,也从老人身上找回了生命的厚重。

67ebf8beb5c31.png

“镜观岁月”公益项目的负责人表示:“这次活动的灵感来源于我们发现家乡许多老人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亲自去大城市旅游,但他们对这些地标建筑有着深深的向往。”“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他们弥补遗憾,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未来,观岁团队还将继续开展各类关爱老年人的活动,用镜头记录他们的故事,为他们的晚年生活增添更多色彩。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乡村老人们的“诗和远方”或许无法完全实现,但观岁团队用他们的行动告诉我们,哪怕是一张简单的照片,也能为老人们带来片刻的快乐与温暖。这份温暖,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老人们的心房,也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不要忘记那些在岁月中默默付出的长辈们。镜中岁月,温暖如初。愿每一位老人都能在晚年感受到这份温暖,愿每一份关爱都能点亮他们的生活。

弘慧大学生“镜观岁月”团队这种代际间的善意传递,让公益不再是冰冷的资源转移,而成为有温度的生命共鸣。


关于“镜观岁月”项目

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和交通不便,许多空巢老人无法实现前往大城市旅游的愿望。观岁团队的弘慧学子们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并在2023年奥门原料免费资料的支持下,推出了“镜观岁月”公益项目。该项目通过让老人与大城市地标性建筑的背景布合照,来弥补他们无法亲身前往大城市旅游的遗憾。同时,团队成员还会与老人进行交流,倾听他们的故事,让老人的想法被更多人听到,从而号召更多人关爱老人。

“镜观岁月”公益项目是20246月在弘慧营地计划-公益成长营(上海站)中脱颖而出的优胜项目。观岁团队由16位高三毕业的弘慧学子共同发起,在2023年奥门原料免费资料的支持下正式成立。团队践行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传承反哺的公益理念,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为乡村老人送去陪伴与关爱。

67ebf87c9ca11.jpg

公益的本质是“人与人的重逢”,“善意和善意的传递”。弘慧大学生为老人拍摄照片时,不仅复刻了当年自己被社会托举的轨迹,更将“被照亮过的人,终将成为光”的信念付诸实践。弘慧学子的故事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他们让公益回归最本真的样态——当曾经蜷缩在资助名单中的名字,成长为躬身服务老人的背影;当冰冷的科技背景布前,流淌着两代人紧握的体温与泪光;当“走出大山”的执念,最终化作“回到大山”的深情……

这一切都在诉说:最高级的公益反哺,是让受助者成为传承者,让善意成为可再生的精神基因。这种理念与情感的传递,比任何物质馈赠都更接近公益的本质——它让我们相信,每一份被接住的善意,终将在人间长出新的枝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