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纯粹的经济扶贫不一样,教育慈善更多的是面对学龄孩子和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是体现在“育人”上,因此精神层面和心灵层面的扶助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全国的“教育慈善”行为和工作大多停留在“经济资助”上,而精神和心灵层面的帮扶相比较弱。
很多贫困孩子经济上得到了帮助,顺利的走进了大学校园,但是就读大学后的贫困学子们却整体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心理问题和个性缺失:第一是强烈的自卑感和失落感。由于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的特殊性,这些孩子的知识面比较窄,因而在遇到困难和打击时容易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容易自我否定。第二是敏感的人际关系和孤独感。由于家庭困难,很多学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自我封闭,从而交际面狭窄。第三就是迷茫的择业心态和恐惧感。贫困学生在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时,不但要考虑自身发展,还要考虑家庭经济问题,这给他们带来了很大压力。
如何给予贫困学生精神和心灵帮扶?这比构建帮困助学体系要艰难得多。我们在发展中,要充分突出对贫困学生精神和心灵层面的扶助,也要在教育工作者的队伍中树立更多的典型,让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感受到全社会的力量,需要在全社会层面宣传“尊师重教”的风气。
弘慧基金会目前实施的项目有针对学生的助学奖励,也有针对老师的特殊奖励,还有针对学校的特定项目支持。弘慧基金会在落实经济上助学助教的基础上,格外重视对学生精神层面的感召,基金会的理事、行动大使、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和学生交流互动,并带他们走出去开阔视野,提升他们的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努力使他们的心灵充满了阳光和自信。我们深感精神层面的帮扶比经济上的扶助更加重要。
弘慧基金会坚守“弘道致远、慧智育才”的宗旨及行动理念,积极实践和摸索助学助教的经验,逐步建立了规范的管理和行之有效的运行体系,我们在对贫困孩子进行“以点带面,树立典型”的经济资助的同时,更注重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精神层面的鼓励和支持,通过走访、座谈、外出实践、“传帮带”式的互动等多种方式对这些孩子进行更高层面的励志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7542浏览 2020/04/08
7625浏览 2020/04/01
8898浏览 2019/11/06
7422浏览 2019/07/31
9896浏览 2018/12/04
8968浏览 2018/09/26
7745浏览 2017/09/30
8768浏览 2017/10/11
7727浏览 2017/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