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爱心在沟通的壁垒中降温
3612浏览 2013-01-29发布
今天收到理事长转发的短信,是一位捐赠人发的,短信大概内容是去银行给弘慧教育基金会汇款排队很久还没有轮上自己,由此产生了如下疑问:做此事的理由和耐心、此事有意义吗?对方是何人?收到捐助连情况都不通报,结论:没有理由没有热情,退出此活动。我心中感概颇多。
先解答一下:做公益事业在需要经济救助以外,需要的就是理由和耐心,帮助别人就是最大的意义,被资助孩子的情况也有了详细的通报,主要缺乏的就是捐赠人与孩子之间的联系。
这两年来,与基金会一起成长,见证了公益事业运行起来的困难与喜悦。
2009年,基金会尝试开始了一对一资助,我们在沅陵县范围内寻找到很多贫困家庭孩子的资料,他们的共同点是:单亲、父母一方亡故或者双亡、父母没有经济来源、兄弟姐妹多、孩子有强烈的求知欲、孩子的学习成绩都处于中等偏上以上。2009年,我们成功为47个孩子的家庭完成了配对,有来自北京、上海、长沙等各地的捐赠人伸出了爱心之手,甚至有的捐赠人资助了3个—7个孩子,我们倍感欣慰。
一年的运作,或许是我们太缺少经验,或许是我们都有各自的工作与事业,基金会的工作推动得不够主动与积极,除了2009年暑期有一位捐赠人带着自己的孩子走访了资助的对象外,我们没有建立起捐赠人与资助人之间有效的沟通与联系机制,而这种联系机制的建立也是值得我们探索的,是电话、Email、还是传统的信件。答案无疑是后者。
被资助的孩子有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建立起信件往来,也是一项需要持续的工作,我们要在学年度发放助学金的时候告诉孩子捐赠人的通信地址以及电话、电子邮件等,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应该就是我们基金会秘书处的老师要与被资助孩子的班主任、学校老师建立起长期的联系,要让孩子心存感恩之心。
公益事业到底要不要感恩?我想我们每一个在帮助了别人之后,都希望别人会对自己心存感恩。但是,我们国家现在的公益现状让很多想奉献爱心的人心存芥蒂,他们会怀疑自己捐赠的金钱是否能如实用到孩子的身上?基金会现在做到了这点,很欣慰。
我一直觉得做公益事业,贡献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时间和智慧。
路很曲折,我们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