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月捐 回顶部

弘慧,我们温暖的家

4799浏览    2013-01-29发布

弘慧基金会正式成立已经三周年了。还记得成立之初,理事长张帆先生在一个快餐店里说过这样的话:这个世上贫困的孩子很多,我们没办法一一资助,只能以大湘西为起点,选择那些积极上进,有前途的孩子给予支持。我们也不能只给这些孩子捐一些钱就了事,这其实是不负责任的,而应当给予这些孩子持续的关注和支持,尤其要关注他们心灵的成长。所以我们不盲目追求资助学生的数量,但每资助一个孩子就要确实把这个孩子培养成材,在他们的心灵里种下一颗爱与责任的种子。有了这样一颗种子,这些孩子学成走入社会之后,也会将基金会所倡导的爱与社会责任感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一个持续的、恒久的事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随着这样的人数越来越多,基金会的事业必将越做越大,它所带给社会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也许,这就是对弘慧基金会“弘道致远,慧智育才”理念最浅近通俗的诠释吧,它所展现的远景是如此美好。

三年来,基金会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不仅仅在金钱和物质上关心贫困者,更加重视对贫困学生精神世界的扶持。基金会的理事们每年都要深入山区,亲自走访受助学生的家庭;每年都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山区,开拓视野;开学之初,要深入学校组织学生座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寒暑假,要组织进入大学的弘慧学子回母校与初高中的弘慧学子座谈交流,互相鼓励;每年暑期,理事们还要组织准大学生座谈交流,解答他们对于大学新生活的种种疑惑,帮助他们及时调整好心态。在内部管理上,基金会每年要召开二到三次理事会,商讨和规范基金会的章程和各种管理制度,使之越来越规范和完善。三年来,就是在这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弘慧的学生、老师、志愿者、行动大使以及理事们,每个人都收获了无数的感动,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真正结成了一个充满温情的大家庭。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基金会的理事和志愿者们在资助学生,关爱学生的同时,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成长,收获了无数的感动。还记得在深入山区学生家庭的走访过程中,有某位理事为了一个学生穿了一双露脚趾的运动鞋而暗暗心疼,也有某位理事因为一个学生对其父亲言语粗暴而忧心忡忡,但更多的,是被这些山里孩子眼中炽热的渴望所感动,是因为这些山区孩子的积极,阳光和自信而欣慰。记得在第一次理事会上,杨芝昌荷老师讲述了一个贫困学生自尊自爱的感人故事,在她低沉而动情的讲述中,整个会场那么安静,每个理事,每个志愿者都理性地克制着自己的感情,而眼里,却又情不自禁地全都涌上了温热的泪水。基金会是有着这样深沉的大爱和悲悯,它从来不以恩人的态度自居,也从来不曾演绎过悲情的故事,对待受助学生,就像慈爱的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欣慰地关注着他们的成长,欣赏他们的成就。就因为基金会对每个学生都那么尊重和爱护,在秘书处每年收到的多学生来信中,没有一个学生会因为自己家庭贫困而自卑,也没有一个学生因受人资助而背上情感的负担,相反,他们因为自己是弘慧学子而自豪,而骄傲,显得那么阳光自信,朝气蓬勃。真是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欣慰的了。同基金会当初的设想一样,弘慧学子大学毕业之后,有很多同学又返回基金会来工作,无怨无悔地为基金会服务。杜珍梅女士就是其中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她是最早受到赢帆奖学金资助的学生之一,毕业之后,她就开始协助理事长创办基金会,为基金会的大小事务而操劳,到如今,她已成长为基金会秘书处最骨干的力量。

基金会虽然从来不曾追求在资助数量上的盲目扩张,但回头一看,这三年来,基金会的资产净值从最初的2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600多万元;常设项目数量从最初的5个增加到现在的22个;单个学年奖励和资助的人数从45个增加到310多个;参加高考的学生数从5个增加到35个;基金会的足迹从最初的沅陵县发展到通道、溆浦、桃源、石门等湖南西部偏远山区,并尝试着走出了湖南……这真是令人可喜的成绩。而因为基金会对学校优秀学生和教师的奖励,从而刺激一个学校学风的转变,带动一个地区教育的发展,则是基金会创立之初自己都未曾充分预料到的吧。弘慧基金会如此稳健的发展,正是它慈善理念的成功,也是中国民间慈善事业越来越趋于成熟和理性的一个例证。

无论是弘慧的学子、老师,志愿者还是理事,作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都是幸福的。基金会从来不曾大肆宣传和张扬,它的精神低调而温和,它的爱恒久而绵长。它就像一缕和煦的春风,像冬日里一抹暖暖的阳光,把爱和温暖一点一点渗透进你的心里。虽然这个世界依然如此喧嚣,可是当你走在纷扰的街头,偶一低眉,却照见自己的内心是如此丰盈而温暖。这,就是属于每个弘慧人心头最隐秘的欢喜。